
第八届进博会期间,由GSK举办的以“三高一疹,共话医防协同新边界”为主题的圆桌活动传出消息:人口老龄化、慢病高发且年轻化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“新常态”。面对这一复杂严峻的形势,专家提出应该将免疫预防的范围进一步延伸至老年人、慢性病等重点高风险人群。
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晓冬表示:“免疫预防”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边界,要将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,更易共患带状疱疹、流感、肺炎等感染性疾病,而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其慢性病原有病情,形成恶性循环。
以带状疱疹(俗称缠腰龙、蛇缠腰、生蛇等)为例,这是一种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,超过90%的成人体内潜伏该病毒,大约1/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。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。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,中老年人50岁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仍会陡然增加。研究显示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风险比普通人高39%。此外,带状疱疹患者短期内心梗风险增加68%,脑出血和中风风险增加78%。
上海市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、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邹大进提醒:与一般人相比,糖尿病患者带状疱疹风险增加60%。糖尿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,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风险升高,且神经痛更为严重和持久。糖尿病管理需要同时关注血糖控制与感染预防。医生在日常随访中,应在调整用药、饮食、运动等干预的同时,帮助患者树立主动预防意识。例如,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及时开展疫苗接种指导,不仅能降低共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,也能帮助慢性病患者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转变。
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科研处处长、高血压中心/泛血管中心主任张毅表示,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不仅是控制血压、血脂和血糖,更要关注免疫力的维持,让“防”真正成为“治”的一部分。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,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是隐藏的健康风险。这些患者往往因为免疫功能相对薄弱,更容易遭受感染的双重打击。如果能在病情稳定期提前做好预防,例如接种带状疱疹疫苗,就能有效降低感染几率,避免在原有慢病基础上叠加新的健康风险。
随着政策引导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,医防协同正从理念化为行动。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社区应该在促进医防协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近年来,上海在探索社区防控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创新,将“预防前移、服务下沉”作为重点方向,逐步形成了以健康教育、疫苗接种与慢病管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模式。
GSK中国疫苗医学负责人和云鹍补充说,拓展免疫预防的边界意味着让科学创新惠及更多人群。慢性病人群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人群,反而更应该重视疫苗对健康的保护价值。中老年人尤其是“三高”人群,在病情稳定期可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带状疱疹风险,并在接种前咨询医生,确保科学防护。
另悉,此次进博会期间,GSK以产品创新与健康科普为两大核心抓手,进一步推动“医防协同”从理念走向实践,助力中国成人疫苗生态体系的完善与升级。备受关注的“进博宝宝”欣安立适于今年10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批准扩展其适应症,用于由已知疾病或治疗(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)引起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带状疱疹风险增加的18岁及以上成人预防带状疱疹。这是NMPA批准的首个且目前唯一一款用于该人群预防带状疱疹的疫苗,也是此前针对50岁及以上成人适应症的扩展,标志着带状疱疹的防控,正在从老年疾病管理,走向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免疫。
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